馬英九踏上反獨促統不歸路

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馬英九踏上反獨促統不歸路
馬習會共同的目標就是追求終極統一。
分享出去

撰文/卓然
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馬辦宣布,馬英九將於四月一日到十一日應邀訪中,但未說明邀訪單位,而國台辦發言不冷不熱,大有聽言觀行的味道,與其說是邀訪,不如說是求見。這是自去年三月馬英九首次展開湖南祭祖之旅後,再次訪中,行程則從廣東到陝西,據稱重頭戲是出席祭黃帝陵的大典,完全符合馬英九認祖歸宗的理念,但由於此行多出了北京行程,其進京的政治意涵更平添幾分想像空間。
馬英九的幕僚不否認可能有二次馬習會,稱馬英九「當然會希望能與老朋友碰面」,殷殷求見之情溢於言表。當然,馬英九和「老朋友」不可能只是敍敘星島舊情,這兩位壯志未酬的七旬老人,都會想藉此機會傳達新的政治訊息、圓他們各自的夢想。

去年宋濤出面接待,把馬英九定位在「省級」領導人。
去年宋濤出面接待,把馬英九定位在「省級」領導人。

馬英九首次祭祖之旅,從上海入境,途經南京、武漢、長沙、重慶然後從上海折返台北,前後見到了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、湖北省委書記王蒙徽、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、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,大抵定位在省級大員的位階,中央方面則只見到了國台辦主任宋濤。這次行程多了個北京,不免讓人想像是否有更高層級的安排,例如主管兩岸事務的常委王滬寧是否會出面接待,甚至來個馬習二會?

距離上次新加坡馬習會己經過去九個年頭,兩岸物換星移,人事已非,不變的是習近的平權力益加鞏固,統一台灣的意志尤甚幾分,時處台灣新舊任總統交接的敏感時刻,馬習是否二會,更牽動著兩岸最敏感的神經。

馬英九透過蕭旭岑之口,說「台灣不是國家」。
馬英九透過蕭旭岑之口,說「台灣不是國家」。

馬辦執行長蕭旭岑表示,此行團員除了他之外,只有王光慈(前總統府辦公室主任、專門委員)及邱坤玄(政大教授、前國安會諮委),並沒有國民黨當前台面上的人物隨行,可見馬辦將此行定位在率領「大九學堂」的青年交流層次,並且強調去年七月邀請大陸五所高校師生來訪,證明兩岸青年交流的效果及其重要性,只要「多一分接觸,兩岸多一分情誼,友誼愈深厚,衝突發生的機率就會愈低。」

但是從中共兩會後對台灣的文攻武嚇並未降調來看,這恐怕只是馬英九一廂情願的單相思吧,當前中國的主旋律依然緊咬港澳台主權回歸不放,而國民黨則嚷著要組團赴太平島宣示主權,逼著蔡英文在中美之間選擇表態,看在習近平眼裡當然是備感窩心。

朱立倫登陸只見到國台辦主任劉結一。
朱立倫登陸只見到國台辦主任劉結一。

馬辦是否有在事先向國民黨打招呼不得而知,但消息公開之後,朱立倫迄今仍保持沉默,顯得有幾分蹊蹺。年初總統大選投票前夕,馬英九突襲式的接受德國之聲專訪,發表「就兩岸關係而言必須相信習近平」的宏論,逼得侯友宜緊急切割,婉拒他在選前之夜站台,有人評估此舉起碼嚇跑了幾十萬票,馬英九大概也倍感委曲冤枉。
就在金門撞船事件餘波未平之際,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頻頻進出中國,已經令外界頗費猜疑,馬英九此刻又插上一腿,固然離他念念不忘的馬習二會又更靠近了一步,馬英九在習近平心中還有多少份量,當他一旦踏入北京,很快就會有答案,上次「相信習近平」的告白,由侯友宣來買單,此番北京之行,朱立倫是否照單全收,恐怕也要為之提心吊膽。

兩岸青年交流從來不缺機會與平台,但是經由馬英九來揪團,性質肯定就是不一樣。有藍媒評論稱許馬此舉有「被討厭的勇氣」,點破了馬英九為了追求「兩岸一中、終極統一」的夢想,有了強烈的時不我予壓力,即使可能被多數人所討厭,他也不惜鐵了心要踏上「反獨促統」的不歸路了。

王滬寧(左)是對台政策的設計師操盤手。
王滬寧(左)是對台政策的設計師操盤手。

分享出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