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青年生活到底有多苦?

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台灣青年生活到底有多苦?
台灣青年普遍被低薪化壓得透不過氣。
分享出去

揭300萬户免徵所得稅辛酸真相

撰文/卓然

政大勞工研究所長劉梅君,最近在一場論壇中,以「分配正義與勞動平權」發表專題演講,指出台灣已有一半以上的青年不必繳所得稅,這突顯了年輕族群普遍面臨低薪化的困境,統計顯示台灣有三分之一受僱勞工每月所得在28,800以下,每月所得在36,300以下的則超過半數,占了51%。這些人都未達起徵點而免徵所得稅。

輔大教授戴伯芬則進一步分析,教育普及造成學歷貶值,而非典工作的大幅增加,及高房價等因素疊加,是造成青年低薪貧窮化的元凶。而大專以上學歷受僱人員中,有528萬人從事非典工作,占總體就業人口的51%,這是非常驚人的高比例,顯示就業狀况流動性高,非常不穩定。

300萬戶不需繳所得稅,其中半數是年輕人。
300萬戶不需繳所得稅,其中半數是年輕人。

另一個令年輕人痛苦的根源是高房價,台灣閒置的空屋高達209萬户,但政府卻以容積獎勵方式鼓勵建商蓋新屋,而未思考如何去化間置空屋利用,未來極可能造成大量鬼城現象,年輕卻永遠無力追得上房價。

政府向來喜歡用「輕傜薄賦」來宣揚德政,但這應該是有前提的,如果人民都生活得很富足,而且政府的公共服務也沒有打折,少繳稅當然是好事件。但如果是因為人民收入困窘,以致於不得不壓縮徵税起點,那就是一種噩耗,甚至是一種國安危機了。

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調查數據,去年國人家戶所得,最高的前20 %和最低的後20 %,所得差距比已擴大為6.15倍,這代表貧富差距持續惡化,已創下了十年新高;而另據統計,受僱人員的報酬,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,已經降至43 %,這顯示薪資所得停滯,社會財富向資方大量集中,也是貧富差距擴大的元凶之一。

低薪高房價是年輕人痛苦的根源。
低薪高房價是年輕人痛苦的根源。

尤其值得重視的是,在受僱人員薪酬占GDP比重逐漸下降的同時,營業盈餘的比重則上至36.5 %的歷史新高,也就是說,相對於員工的低薪,企業生產所產生的利潤,卻不斷的流向資方,這正是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的核心原因。

令人吃驚的是,主計長朱澤民談到這個現象時,是當作政府的政績在炫耀的,他透露,因為所得未達起徵㸃的中低收人口達到300萬户,其中有一半便是年輕的低薪族。此話一出,引爆了廣大年輕族群的反彈,他們紛紛自嘲,因為薪水太少,連維持基本生活都有困難,根本達不到政府徵稅的起征門檻,實在對不起國家,有那麼多年輕人不用繳稅,政府還沾沾自喜,當成政績在宣傳,寧非咄咄怪事?

依今年的綜所稅申報新標準,每人的所得免稅額為92,000元,單身者的標準扣除額為124,000元,薪資扣除額為207,000元;因此單身青年的年全年所得未達423,000(相當於月薪35,250元以下),就可以不用繳稅。如果有半數的年輕人都不用繳稅,就表示他們都是所謂的「窮忙一族」,照顧自己都成問題了,遑論回饋國家社會。

貧富差距創十年新高,稅制改革已刻不容緩。
貧富差距創十年新高,稅制改革已刻不容緩。

蔡政府另一個洋洋得意的德政,就是年年調高基本工資,但是根據2022年受僱員工薪資的調查結果,在扣除物價上漲的衝擊之後,每人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僅為41,357元,為近十年來的最大減幅。從這個角度看,即不難窺知,年輕族群低薪化是多麼的普遍,諷刺的是,政府竟拿他們「不必繳稅」來吹噓政績,這無疑是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。

現行的基本工資,自明年元旦開始將調至27,470元,時薪則調為183元,即便如此,仍然距全國平均薪資41,357元有一大段的距離,這表示基本薪資並沒有發揮平衡薪資落差的作用,即使是保障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也成效甚微,使得基本工資制度的受惠者,僅保障到外勞打工仔。

語云,不患寡而患不均,對岸也在推動共同富裕理念,目的是透過租稅手段進行財富重分配,以落實公平合理且安全和諧的社會,敢問四位有志於總統大位的參選人,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嗎?

中國青年失業率蓋牌,已動搖中共的統治基礎。
中國青年失業率蓋牌,已動搖中共的統治基礎。

分享出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