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卓然
無論哪個機構所做的民調,賴清德仍然是下任總統最可能的人選,但同樣的民調也顯示,由於參選人數較多(宋楚瑜雖然參選總統四次,2016年最高得票也只有12.84%,對兩位主要參選人都不構成威脅。)因此賴副即使如願當選,其得票數應該也很難超越「雙英」。馬英九聲勢最高的第一任,得票數為765萬(58.45%),蔡英文的第二任雖然創下817萬票的紀錄,但得票率也只達到57.13%而已。
無論是賴侯柯三脚督,或加上郭台銘四角戰,勝出的人輪贏很可能在三、五十萬票之間,很難出現壓倒性的優勢,尤其是國會如果也三黨不過半的話,那麼未來的總統在施政上,也很難大開大闔,舉步維艱。
馬英九與蔡英文在其八年任內,都各有其成就,馬本人清廉沒問題,也營造了兩岸相對和諧的氣氛。蔡英文則在國防外交上著力甚深,大幅提高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,主權也獲得進一步的深化。至於經濟民生孰優孰劣,則雙英各有爭持,姑且存而不論,整體而言,蔡的經濟表現優於馬。
賴清德如果勝選,未來四或八年,應該做些什麼事,他的歷史定位才能比肩或者超越雙英呢?本刊借箸代籌,他如能做到以下兩件事,就功德無量了。
一等功德:勞退所得不如低收沒道理
父親節剛過,但不知有多少爸爸們是衣食無憂,滿意於當前的生活?
父親通常是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,也是台灣勞動生產力的主角,他們大約在25歲前後投入勞動,到65歲退休,前後3、40年都奉獻給家庭和社會。 但是當他們退休之後,這個社會是否有善待他們呢?
截至111年底,投保勞保人口為1043萬人,而提領退休年金者約160萬人,據統計,2022年底領取年金的勞工,其中有61%月領不到2萬元,51%介於兩萬至一萬元之間,甚至有11%的人月領不到一萬元,總體平均月領僅有1.8萬元,不但低於國民平均消費2.35萬元,甚至比有些縣市的低收入戶生活補助還低,舉例來說,台北市的低收入户,每人的生活補助是19013元,而新北市也有16000元,換句話說,可能有半數以上的退休勞工,其所得比領有低收補助的更低,一個勞動了幾十年,而且提撥薪資、年年繳税的勞工,到頭來所得還不如接受政府救濟的低收者,真是情何以堪,合理嗎?
造成勞退金無法提高的原因有很多,一是投保上限有天花板45800元,高薪者從高繳稅,卻不能按實際所得投保,這當然是因為政府和雇主不願增加負擔,其次是所得替代率太低,目前約只有四成,也就是說,投保最高上限者,退休後所得驟減六成,當然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。
勞保局指出,2022年底平均請領年齡為61.28歲,平均投保年資為29.46年,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搶在法定65歲之前退休?一是勞動市場供求失衡,更主要的是人們對勞保財務沒信心,早領早安心。
退休金要有多少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呢?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連議,所得替代率至少要達到70%,若依目前國人平均總薪資57178元計算,應該要達到40014元,和目前平均18000元相較,還有22000元的落差,這應該就是政府應該努力的目標。
據國發會人口推計圖表的統計,台灣人口年齡中位數去年已達43.8歲,代表現在正值中壯年的七、八年級生,等到他們退休時,台灣中位數人口將被推向60歲,到時候將有一半的高齡人口需要依靠退休生活,不但政府無負擔,恐怕也是其它家庭成員的枷鎖噩夢。
此刻台灣正在進行總統大選,台面上有志於大位者,紛紛在誰比較愛台,誰比較清廉,誰比較敗家上大做文章,徒增口舌是非,卻鮮少在長治久安的制度擘畫上用心,勞保財務危機就是一個大黑洞,沒有一個政黨敢於觸碰這個燙手山芋。
執政黨夸稱稅收超徵破兆,於是大手筆豪砸八千億前瞻建設,許多都被譏為蚊子館或面子工程。台灣的硬體建設已符經濟運行所需,缺乏的是保障、改善生活品質的軟體建設,當一個勞工退休金還不如低收入生活補助金時,還談什麼「前瞻」?賴清德如能解決養老危機,功德也許不輸李登輝。(另一功德是司法改革,另文說端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