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客論馬(5):馬群領袖的誕生

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悠客論馬(5):馬群領袖的誕生
馬為母系社會,領袖通常由馬群中的母馬出線。
分享出去

撰述:梁牧養 攝影:南國工作室

第二章:獨家馬經大公開

第1節:馬的社會結構

馬群之間自然會產生領導者,但絕對不是氣勢嚇人的公種馬,也絕對不是那種喜歡打架的馬,真正眾望所歸的領袖,常常都是子孫滿堂、德高望重的母馬。從馬群中,要正確的觀察出誰是領袖,最容易的方法,就是把馬群放牧在草原上,帶著馬群走的那匹馬就是領袖。

馬的領袖,不是靠身強體壯和善於打架產生的,是家族成員多,長時間建立起來的,在整體的馬群中,會有三三兩兩、一小夥一小夥的小團體,彼此會互相排斥,但對馬領袖有一定的尊重,沒有任何一匹馬會去踢咬領袖馬,領袖馬也不會去欺負任何一匹馬,但領袖馬絕對有威望把那些調皮搗蛋,會危及牠子孫安全的馬,驅逐出馬群之外。

公種馬只負責交配,而且射後不理,沒有父子觀念。
公種馬只負責交配,而且射後不理,沒有父子觀念。

被驅逐出群的馬,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,由馬群其中的一分子和牠建立了友誼,並把牠帶回團隊,而領袖馬也不再排斥牠,才能歸返馬群,再歸隊的馬從此在馬群中,不會再有打架不合群的事發生。

馬是母系社會,公種馬只負責交配,完全沒有子女的觀念,在同一個馬場或牠的視野及勢力範圍內,不容許有第二匹公馬出現,如果有母馬發情期間,公種馬包括已經閹割的「公公」馬,都不容許接近母馬,否則會遭到撕咬、踢踏或追逐。

公馬與公馬之間的爭鬥,互踼打架沒完沒了,一定要分出勝負,敗方也有可能被踢死,否則至少必須遠離群體,孤獨的在群馬之外圍徘徊,種馬沒有智商去辨識牠所交配過的母馬所生育的小馬,在馬的社會裡,只有同伴、朋友,沒有父系的親密關係。

馬是母系社會,公馬之間鬥爭不歇,敗者為寇。
馬是母系社會,公馬之間鬥爭不歇,敗者為寇。

第2節:馬的一生 人的一世

古人說,人生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。人類以三十年為一世,而這也就差不多是馬的一生。

千萬要記住,馬是所有哺乳類中最膽小的動物。一歲以內的小馬,你絕對不要真的動氣,繃著臉去毆打牠,否則在牠的一生中,只要你一生氣,牠就會害怕,未來開始騎乘時,你一上馬,牠就會緊張的繃緊全身肌肉,你一舉起馬鞭,牠就嚇得全身發抖,不是想衝就是抗拒或起揚。過度的暴戾只會影響牠的訓練學習。

馬的天性就是怕主人,只要是平常照顧牠、愛惜牠,就是牠所喜歡的人,厲聲一喝,馬就會嚇得心驚膽跳。我們在馬場上常常看到腳掛馬刺、手抓馬鞭的教練,厲聲吆喝鞭打驅趕著馬,那是因為那匹馬體力透支、工作量超負荷、年老體衰之故。

馬的夀命極限三十年,但平均壽命不到二十歲。
馬的夀命極限三十年,但平均壽命不到二十歲。

六、七歲以內的年輕馬,不但是最適合調教、訓練學習的黃金期,也是體力鼎盛期,年輕氣盛的馬,白天陪你上山下海,草原奔馳,經過一夜的休息,明天牠又在等你陪牠去玩了。舉例來說,以一個三十歲以內的年輕人的體力和六、七歲以下的年輕馬,以一對一的體力消耗或體力恢復較量,會累死的應該是人而不是馬。

馬的壽命很少可達到三十歲,如果平均年齡由三歲以後平均起算(三歲以前夭折率較高),約為二十~二十五歲,如果按照人類的計算標準,即出生後就列入平均值計算,馬的平均年齡肯定不到二十歲。馬的年齡在六、七歲以下稱為年輕馬,十三、四歲以下稱為中年馬,十四、五歲以上就是老年馬了。悠客馬場專營野外騎乘,馬匹必須上山下海、涉溪及長程沙灘飆馬,平均使用時間大約只有十年左右(扣除成長三年)。

老馬功用只剩「打浪」或「壓浪」,也需要打針吃藥。
老馬功用只剩「打浪」或「壓浪」,也需要打針吃藥。

 

臺灣有句俚語「老就無效」,這句話形容在老馬身上最為恰當了。年輕馬連續每天工作十二小時,天天依然精神抖擻,而老年馬休息照顧的時間,恐怕比圈外人想像得超過很多,每天工作量也比你想像得要少很多。

老馬除了穩定、安全(因為已無力再飆了)之外,大概就只適合初學者在場內「打浪」或「壓浪」(「打浪」指馬匹做快步的步伐運動時,騎手隨著律動用腰部的力量將身體挺起來,此時腰與臀部皆收到運動效果,能使臀部更緊實。「壓浪」則是指當馬匹做快步的步伐運動時,在馬背上下震動中,騎手用臀部密合馬鞍,隨著馬背上下起伏騎乘。)

老馬工作時間不宜每日超過二小時,最好工作一天,休息一天,否則只會帶來牠更多的病痛,輕微者也要跛腳一個禮拜,天天還得打針吃藥。

會騎馬的人,當然喜歡俊俏、敏捷、衝勁十足、耐操耐磨的年輕快馬,但若是老弱婦孺及初學者,騎年輕馬的保證摔馬。我最喜歡的還是五歲以下的少年馬,因為牠不會有任何抗拒動作,也還沒學會種種令人不喜歡的壞習慣。

五歲以下的年輕馬較不油條,最適合初學者駕馭騎乘。
五歲以下的年輕馬較不油條,最適合初學者駕馭騎乘。

精彩篇章待續……


分享出去